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帝国灵魂的变革:儒学登场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此时仍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刘彻颁布了即位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且由他本人亲自主持策试,策论的题目是《古今治道》,即探讨古往今来的治国之道。
在这个大题目下,刘彻提出了事关国家治乱兴衰的一系列问题:
五百年来,无论是高居庙堂的君王,还是草泽乡野的有识之士,皆欲效法先王,拯救万民;为何最后总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都说三代是受命于天,有什么证据?
这世上灾异不断,是什么原因?
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品行有好有坏,又是为什么?
朕希望天下能有淳朴的风气,法令能得到有效的执行,百姓安居乐业,官员清正廉明,刑罚减轻,奸佞改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要实现这一切,朕该怎么做?
其实刘彻也知道,面对这样一些至大至深的问题,答案肯定是言人人殊、见仁见智的,所以,他并不指望得到什么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他抛出这些问题,只是想让对策者们借题发挥,各自亮出思想观点而已。
而刘彻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此次策试,让不同学派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而汇聚成一股有声有势的政治思潮,冲击日渐僵化的黄老思想,为即将进行的观念革命与制度改革摇旗呐
喊。
这既是一种舆论上的造势,也是对旧有意识形态的一次火力试探。
除此之外,刘彻当然也希望通过这次策试,从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找到最合乎需要的一套治国理论。
诏书颁布后,各地共推举了一百多位学有专精的知识分子,其中既有儒家学者,如辕固、公孙弘等人;也有法家、纵横家等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严助、冯唐等人。
而在所有参加策试的人中,最令刘彻激赏的,莫过于大儒董仲舒了。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人,从少年时代起便研习《春秋》,为学精严专纯,心无旁骛,有“三年不窥园”
之说(长年在书房中专注于学,乃至不往花园里多看一眼)。
其门下弟子众多,许多人无法得其亲授,只能从师兄处间接问学;虽恭列门墙,却连老师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景帝在位后期,董仲舒的声望已遍及朝野,景帝慕名将其征召入京,立为“博士”
。
此次策试,董仲舒便是以博士身份参加的。
看完董仲舒的策论,刘彻顿觉耳目一新,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天子览其对而异焉”
。
(《汉书·董仲舒传》)
于是,刘彻迫不及待地下了第二道诏书,希望董仲舒进一步阐明儒家的治国思想。
董仲舒不负所望,立刻挥毫,呈上了第二道对策。
刘彻看完之后意犹未尽,遂再下诏书。
很快,董仲舒又呈上了第三道对策。
如此三问三答,总算让刘彻对儒家的政治哲学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而董仲舒先后呈上的三道策论,则被后人称为“天人三策”
,从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综观董仲舒的三道对策,其核心思想不外乎三个:天人感应、礼乐教化、大一统。
所谓天人感应,就是说上天是人间的最高主宰,具备赏善罚恶的能力。
若秉承天命的帝王逆天虐民、昏庸无道,上天就会降下灾祸示警;倘若依旧执迷不悟,上天必施以严厉惩罚,使其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