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方晴出生的那年大涝,连月淫雨,田间玉米棒子成了水稻,端的是愁煞农人。
方晴便是在人们对老天爷唉声叹气的抱怨和不带希望的祈祷中呱呱坠地的。
巧的是,她出生没出一个时辰,天便晴了。
从糊着窗纸的窗户感受到久违阳光的方晴娘似乎也从生产脱力的状态中恢复了过来,灵光乍现,给方晴起名“晴”
字,方晴爹之前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上择的七八个或古奥或优美的名字便没了用处。
对此,方晴爹很给妻子面子:“便是晴字吧,应景,但愿也是吉谶。”
当然这话儿已经过去十几年了,现在的方晴已是及笄之年的大姑娘。
这十五年,天下称不上太平,皇帝退位、袁氏上台又下台、大大小小的军阀们你打我我打他、洋人们东啃一口西啃一口片刻不肯消停,老天爷也不顺心地连着涝了两年,等人们把水沟挖得差不多把水排走了,又开始大旱了。
但方晴小姑娘生活倒也称得上平顺。
方家住在直隶省沧县的一个小镇上。
小镇沿运河而建,人数不多,却是个古镇,号曰兴龙镇。
传说乾隆爷下江南时驾幸于此,对“兴龙”
之名很是忌讳,给改名叫“末路镇”
。
对此百姓心里很是不满,在口头上只把“末路镇”
叫作“路镇”
,后来以讹传讹,就变成了“陆镇”
,不知底细的还以为这里是陆姓家族聚居之地呢。
后来乾隆爷的子孙果真末路了,有人提议重把镇名改回来,却是改成“兴隆镇”
,但对此应者了了,左右是个名字,陆镇已经叫顺口了呢。
方家在陆镇的最东头,一个小小的两进四合院还是当年方晴爷爷初来此地买下的。
方家并不是本地坐地户,而是从京城迁过来的。
方晴爷爷名宗昌,前清时候是太常寺一个于姓少卿的幕僚。
这于少卿在六君子案中受到株连被贬到沧县做个知县,方宗昌为报知遇之恩,竟然携妻带子举家跟随来沧县任上。
没想到于知县至此不上两年便病故了。
伤心之余,方宗昌也熄了上进之心,只愿享受耕读之乐。
又因父母亡故,祖籍再无亲人,他便在城外二十里运河沿儿上的这个小镇住了下来,买了处小小的宅院,又买了几顷地放租子,带着老妻独子过活,倒也安适。
方宗昌夫妇去了,独子方守仁,便是方晴爹,继续住这个小院。
方守仁家传的学问,四书五经是通的,诗词歌赋虽不精,却也会些,又写得一手好字,在这个小镇便是“大儒”
了。
所以方守仁便设个馆,教几个蒙童,贴补家计。
方晴乃方守仁长女,方晴八岁时,又添了个弟弟。
自方晴出生以来,虽然外面大环境不好,但因本地并没遭兵祸,虽有天灾以至家里田产稍有缩水,却不至于影响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