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老家人多地少,人均才三四分田,一户常常也就三四亩地,计划经济时代,口粮都成问题。
收获的粮食,交足国家提留集体,所剩无几,有时甚至无法保证温饱。
既然是承包当然要交租金,一般都是以粮食代替,在农村叫交“提留”
。
农村致富愿望强烈,田地产量有限,交“提留”
给农民带来的负责还是比较重的。
一段时间,催收“提留”
是农村干部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最难做的工作之一,有些方法简单,常直接到村民家中,扒取屯积的粮食完成“提留”
任务,粮食不够,就牵猪赶牛,爬鸡捉鸭时常能见。
相比之下,山区农村的田地就相对多了,比如我家分到的良田就有十二亩,母亲还另外开垦出四五亩荒地,这些荒地开垦出来之后,不用交公粮不用交提留,叫自留地。
老家不但地少,更没有荒地可以开垦,也不象我出生的山村,有山有水。
那里是平原,水田很少,一个个山头被开垦出来,作为旱地,种的一般都是花生。
孩童时期的印象之中,老家曾有亲戚来借粮食,父母总会想方设法接济。
更多的记忆是老家人来砍柴,每到农闲的时候,老家人总会推着个“大板车”
前来,然后开始到山上砍柴。
没有山就没有柴烧,这在那个小农经济时代,也是一件影响正常生计的大事。
家家都是小锅小灶,都要生火造饭,没有柴烧,就只能烧稻草。
有时稻草不够烧,还要积累牛粪,晒干之后代替稻草。
我家和山区的普通家庭一样,都是一个柴火灶,然后放进劈好的木柴,生出浓烈的火焰,不但煮饭方便,在冬天,还可以积下炭火,用来取暖。
山区农村的灶建得都非常讲究,分成了上下两层,中间用铁栅栏隔开。
改革开放之后,商品极大丰富,农家柴火灶还会安装一圈铁管,用来烧开水,被我们叫作“充壶”
。
生火做饭时,要特别留意木柴燃烧情况,不断将烧透了的木柴,敲击下炭火,从铁栅栏漏到灶底。
然后用专门制作的铁铲,将这些炭火装入坛子之中,再用盖子盖上。
炭火被隔绝空气,就会熄灭,成为冬天取暖的储备。
这样得到的炭火与木炭是不同的,被农村人称为“火屎”
,形象而又直观。
除了冬天取暖,“火屎”
作用还有很多。
因此储备“火屎”
,是村民相当重视的一件事,因为它的用处很大。
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倒到“火笼”
中,以点燃的炭火引燃,既能冬天取暖,也能焙制东西,非常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