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我总觉得,含蓄的忧愁,淡淡的、蕴藉的忧愁,让人去体会——而不是得到某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命神韵,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唐代诗人张藉的《枫桥夜泊》一诗,当属此列。
现在,我伫立在寒山寺内的这一方诗碑前,禁不住又一次吟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刻在碑上的是这诗。
书丹的,是清代的大才子俞樾。
字体秀逸,让人感受到霜花满天渔火摇曳的宁静之美。
江浙士子特有的楮墨风流,让人享受到内敛的含蓄之美。
聪明的俞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张藉的诗意。
只有几岁时,我便会背这首诗。
儿童的心灵,因为稚弱而容易接受暗示,我是背唐诗长大的,所以中毒甚深。
淡淡的忧愁,悄然的伤感,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
就像这首诗,储藏在我的心中,就像棉衣储藏在柜子里。
只要一到冬天,我们就会把棉衣从柜子里拿出来穿在身上。
一俟我独行在外,在异地的旅舍里,夜深人静,孤灯之下,这首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没来寒山寺前,我以为这孤寂的夜半钟声,会穿过广袤的田畴,掠过箫瑟的村庄,遥遥地、悠悠地,传到倦泊在河埠的客船上。
其实,寒山寺就在运河边上,撞钟处与泊船处咫尺之遥。
寺门不远处,就是横架在运河上的枫桥。
甚至,船上的客人只要探头窗外,就可看到小和尚扯动钟杵的身影。
寒山寺的规模并不大,比起苏州城内的戒幢律寺来,又不知小了多少。
寺名寒山,是为了纪念唐代那位著名的诗僧。
从寒山留下的数百首诗作来推断,这位秀才出身的关中人从未真正地出家,或者说,从未举行过正规的受戒仪式。
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天台山隐居,与天台山国清寺的火僧拾得相善。
所以,佛教史上,将这两位僧人并提,一些寺庙中,都建有专门的寒拾殿纪念。
探究寒山寺的来历已不重要。
因为寒山寺的闻名与寺庙本身无关。
重要的是张藉的《枫桥夜泊》这首诗。
一首诗造就千古风景,当以此为最。
中国的许多景点,都是因为诗人而产生的。
如杭州西湖的白堤、苏堤,绍兴城中的沈园等等。
还有,陈子昂之与幽州台,崔灏之于黄鹤楼,辛弃疾之与郁孤台……莫不都是诗韵与名胜相得益彰。
倘佯在寒山寺外的运河边上,正是油菜花黄的江南三月。
乍暖还寒,嫩嫩的阳光,让你无法体会深秋萧瑟的行旅。
从寺门前行不远,是铁铃关,挨着关墙的是枫桥。
这座建于前唐的石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涛洗礼,已无复当年的旧貌。
桥下悠然流过的运河水——它的上游是尽藏铅华的西湖杭州,下游则是曾经纸醉金迷的瘦西湖扬州,这真是一条黄金水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