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作者有话要说: (看这里,为了防盗见谅哈~)
----
不管出发点怎样,运动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到了五月下旬,革命样板戏隆重登场了。
上面一口气推出了八部现代京剧,什么《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并同时登上了京城舞台。
(注1)
这一演就是一个多月,二百多场,场场爆满,被称为革命文艺路线的八个“样板戏”
。
这些剧目很快就推向了全国各地,被争相模仿着。
椿芽听着广播看着报纸,心说,这“样板戏”
还真成经典了,只要生活在这个年代里,无论男女老少哪个不会唱上几段?
自打“样板戏”
推出后,就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轮番上演着,还被拍成了彩色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着。
这还不算,地方上还按照本地戏曲做了改编,形成了多种版本,群众们也自发地组织了业余演出队,上台唱几段经典曲目就成了首选。
这一演就是十年,那些台词、唱段熟到不能再熟,甚至都能倒背如流了。
从客观上说,这些剧目在戏剧、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确有可取之处,到了后世还被翻拍出来,堪称经典之作。
可问题出在哪里呢?再好的文艺作品,十年如一日地重复观看、重复表演,哪里还有什么新意?这等于把艺术模式化了、固定化了,也就成了最大的缺陷。
因为“样板戏”
的推出,地方曲目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一些传统剧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或神话传说,就被批成了“大毒草”
。
想到这个,椿芽只能叹息一声。
运动中出现的盲目性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文艺界被“一网打尽”
,一些知名表演艺术家被打倒了,下放到了农村或农场参加劳动。
远离了城市除了生活上苦点累点,倒是没人再开会批判他们了,基层群众对艺术家是喜爱的,也是尊重的,也没人再去为难他们了。
就艺术本身来说,艺术家们参加劳动改造是一种浪费,损失也是巨大的。
可文艺并未消失,群众性文艺发展起来了,不论是厂区矿区还是田间地头都有文艺表演队。
这些都是自发组织的也是免费的,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到了七十年代,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公共舞台,这都是表演节目用的。
赶上放电影,就拉上一块幕布,大人和孩子就搬着板凳坐在下面看电影。
那时片子很少,好些都是纪录片重复播映着,可大伙儿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这也成了几代人最永久的记忆。
文艺界开花了,教育界也有了动作。
这天,椿芽听到了一个小道消息,说从今年开始高中学制缩短为两年,也就是说果果马上就要毕业了。
可她还不满十五周岁,这么小能干啥呢?椿芽急得上火,恨不得立刻给果果找条出路。
她心里有点后悔,如果果果去念中专是不是能缓缓?
对果果毕业的事,齐明瑜也很上心。
这些年他做干部培训工作,认识的人不少,不过都是一线指挥人员,对文艺这一块接触得不多。
听说赵师长的爱人在文工团,还是副团长,就去打探了一下。
“明瑜,文工团那边有消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