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尤其是当代的中国高中生们,此句都是必须背诵与默写的。
这句出自于唐代王勃的那篇《滕王阁序》。
王勃是十分有才华的一个人,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及第,因《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王勃以贾谊自比,也是十分恰当的。
贾谊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而这句话讲的是,贾谊才华横溢,却因遭群臣嫉妒,被贬到长沙,即使是汉文帝这样明君,也没办法任用他。
那为什么“圣主”
没办法用贾谊呢?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苏轼在《贾谊论》中认为贾谊因为不能“有所待”
、“有所忍”
,才不受重用。
在苏轼看来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把自己才华发挥出来的人却很少。
所以苏轼据此提出了:“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一个人想要成就自我,需要“待”
、“忍”
,以等到最好的时机。
苏轼所说的原因是贾谊不受重用的主观原因,那么还有其他什么缘故呢?
在我看来,贾谊不受重用的客观原因,就是他那篇流传千古的《治安策》。
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个措施是针对西汉初年,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政府弱小的情况下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