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此观点出自《商君书》,以简洁有力的笔触,鲜明指出圣明君主不应仅看重道义,更需重视法律。
法律务必清晰明确,政令必须坚决执行,唯有如此,国家方可实现有效治理。
这一理念穿越历史长河,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闪耀智慧光芒,深刻揭示法治对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意义。
回顾中国古代历史,诸多朝代兴衰更替,皆与法治推行紧密相关。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其崛起与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鞅变法确立的法治体系。
商鞅,这位战国时期的着名改革家,对当时秦国旧有制度弊端洞察入微。
彼时秦国,深受传统宗法制度和贵族特权的束缚,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在井田制下,土地国有且划分规整,农民被牢牢限制在土地上,即便辛勤劳作,却因土地分配与产出限制,难以获得足够的回报,导致生产积极性受挫。
而世卿世禄制更是让贵族子弟凭借出身即可世代为官,有才之士却难以崭露头角。
许多有识之士虽空有满腹经纶与报国之志,却因阶层壁垒无法施展才能,国家发展缺乏活力。
商鞅深受法家思想熏陶,秉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理念,决心以法治为核心,对秦国进行全面彻底变革。
他制定一系列详尽严格的法律条文,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
在农业领域,商鞅通过法律手段鼓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这一法令极大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众多农民日夜辛勤劳作,开垦荒地、改进种植技术。
为了提高产量,他们尝试新的作物品种,改进灌溉方式,从传统的漫灌逐渐向更高效的渠灌、井灌发展。
农民们还积极探索合理的种植间距与轮作模式,使得秦国农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国家繁荣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在秦国的一些地区,农民们发现将豆类与谷类作物轮作,不仅能保持土壤肥力,还能提高总体产量。
于是,这种轮作模式在商鞅变法的鼓励下逐渐推广开来。
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农民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凿了许多灌溉渠道,使得大片原本干旱的土地得到了滋润,粮食产量因此大幅提高。
在军事方面,商鞅推行军功爵制,明确按士兵在战场上杀敌数量授予相应爵位和赏赐。
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的贵族世袭军权的局面,让普通士兵看到晋升希望,秦军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战斗力大幅提升。
士兵们为了改变命运,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秦军由此成为令六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商鞅深知,法律关键在于执行。
为树立法律权威,他采取一系列果断坚定措施。
“徙木立信”
便是生动例证。
当时,商鞅在国都集市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令,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
起初,百姓对这一命令充满疑惑与怀疑,无人敢轻易尝试。
毕竟在以往,官府政令多有不兑现情况。
民众对官府的信任度极低,对突如其来的命令保持着高度警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终于,有一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木头搬到北门,商鞅立即兑现五十金奖赏。
这一事件迅速在秦国传开,百姓亲眼目睹商鞅对法令的严格执行,从此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
此后,秦国法律得以顺利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