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暮秋的清晨,微风轻拂,枫叶似火,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西湖的水面上,波光耀金,峰峦成碧。
西湖早已苏醒,新的一天开始了。
湖边,到处是老人、青年人运动的身影。
有的老人身姿矫健,练着剑,剑光闪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气定神闲地打着太极拳,动作舒缓,刚柔相济。
年轻人则选择了更具活力的晨跑,他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沿着湖畔奔跑,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还有一些人在做广播声中做着体操,整齐的动作,充满了活力。
还有碰到熟人在湖畔闲聊,有人手里拿着相机,抓拍西湖最美得瞬间。
人们的身影与西湖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
江海站在湖边,看着眼前的美景,秋天即将过去,严冬过去,百花盛开的春天就会来到。
想到未来,双腿充满了力量,迈着坚定地步伐,回到家中。
母亲和张姨,早已做好早餐。
看到大家都在等待自己,江海有些不好意思,“对不起,在湖边待的时间有些长,大家赶快吃。”
吃过早点,舒薇小心说:“江海,能不能买一条守门狗?”
“完全可以,最好买一条比较温顺的土狗,狼狗能看家,但是你们害怕。
林姐你先到店里,去看装修的事,我和这两个姐姐去买自行车。”
舒薇、何佳宝十分高兴,她们终于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能不高兴吗。
这可是奢侈品,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生活的人,都不会忘记当年生活的样子,那时的物质世界与现在相比,只能用一张白纸来描述,家里的大人一心忙着耕种,一年四季所有时间都是田地与家的距离,吃饭是头等大事,对于交通的概念止于“二八大杠”
永久牌自行车,要知道那个年代自行车可不是所有家庭能够买得起的,家里能有百十元的积蓄已经是当地富人,更多的是家里拿不出十元钱的贫民,当时物价也特别低,一毛钱一包针,一分钱一根江米条,五分钱一盒火柴,所以更多的家庭是根本没有存款,需要用钱时,便卖掉家里一点粮食,或者卖攒了很久的鸡蛋,勉强应付过去,所以买自行车是一种奢望。
那个年代自行车的品牌多是“红旗”
、“永久”
、“凤凰”
和“飞鸽”
,质量那是杠杠的,在村里骑上一辆上海产的“永久”
牌自行车,那是身份的象征,当时一辆崭新的“二八大杠”
自行车价格约在180元左右,而粮食的价格约在2毛一斤左右,兑换粮食约750斤,而当时一亩地产粮80斤左右,也就是说至少10亩以上地的粮食才能换一辆自行车。
当时粮食的作用不不仅是食物,而是必需生存资料,没有了粮食只能饿死,所以这个无法换算当今的价值,我们可以用当年一个乡村编制教师的工资来计算,当年乡村教师一月工资约18元左右,最便宜的自行车按照150元计算,就是需要8个多月的工资,现在乡村教师工资约8000元左右,8个月就是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且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得到,因为那时购买物品靠的“票”
,吃饭要“饭票”
,买粮要“粮票”
,买油要“油票”
,一切都是计划经济,七八十年代也是迈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画了一个圈……”
这首唱遍全国的歌曲就是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所以七八十年代,许多家庭是买不起崭新的自行车,但是那时结婚的硬件却是“三转一响”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所以有的家庭便购买组装的自行车,价格相对便宜,家里卖鸡蛋卖猪卖羊卖粮食,勉强也可以把媳妇娶上,逢年过节骑着“二八二杠”
,后座载着老婆,大杠坐着小孩,一家人高高兴兴的走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