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EE小说手机版网址 m.eexs.cc
孙笛这一问,倒把顾乘风难住了。
他虽有数十年道行,从黄玉笙那里所习道门之法却远谈不上精深。
黄玉笙时刻担忧重明观为丁贤梓所吞,一门心思都扑在道术研究之上,弟子们请教道法,她便将华清师太所授依葫芦画瓢再授与弟子,弟子参悟几何,所授内容有无矛盾,她是一概不管的。
好比“有用”
、“无用”
之说,顾乘风方才所言,正是黄玉笙教授他的道理,然而顾乘风自己也明白,这解释初听有理,却经不起推敲。
倒是回想当日在玉尘山庄,玄牝真人一番话,拿来参悟这“无用之用”
,格外在理。
他说:“世人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欲求,然而万千欲求究其根本,只在一个果字。
皇帝求皇帝的果、乞丐求乞丐的果、父母求父母的果、子孙求子孙的果。
然而皇帝可以是乞丐,父母亦是子孙,归根结底,大家的果并无不同。
不同人求着相同的果,所以人与人不同,人生与人生不同,这不同之处,皆在不同的因。
古人说:吾无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又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笔者注:前典出自《庄子·内篇·德充符》;后典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足见大道之境,在乎忘情、忘我、忘物。
所谓情、我、物,不就是一切果吗?人人都说入魔易入道难。
以我之见,是因为道司来,魔司去,道在因,魔在果。
所以入魔易,无非忘因而求果乃庸庸世人之天性;所以入道难,无非忘果而求因,非圣贤不可及。
你定要问我,既然道门师法自然,而求果又是世人天性,为何忘果而求因,反是入道之门呢?可是我们且想一想,世人虽以求果为天性,求果而得者、不得者,孰多孰少?皇帝、乞丐、父母、子孙,无论怎样求果,求怎样的果,得偿所愿者,十中无一也。
故求果是为自然,求果而不得,亦为自然。
明知求果而不得,却一味求之,又如何顺应自然?知果报之难得而忘果求因,这才是自然之本。
至于无为有为,无用有用,也是这个道理。
无为者,求无为之因也,无为本是无为,求之,有为也;无用者,应无用之本也,无用即是无用,应之,有用也。
所以无为之为,无用之用岂不刚好印证了求因而忘果,方为道门之法?而拿我们修行来说,自仙家三派开宗,修为精深、法力高强者不知几多,然凡胎得脱,飞升三十六重天者才几个?仙根再丰,仙缘再深,不悟天机皆是枉然。
我离了长白山,虽修为增进困难重重,反在这云游四海之途参悟甚多,得以脱尽凡胎,尽管才修个地仙之位,也比那些徒有一身修为法力,却为凡胎所困,终究油尽灯枯者幸运多了。”
抛开因果论,道门这“无用之用”
的难题似乎迎刃而解了。
可是遵照玄牝真人的说法,莫说以道家学问治国理政了,便是拿去安抚民心,也似乎虚无缥缈了些。
想到这一层,对于道门的前途,顾乘风忽然多了一丝忧虑。
他望着孙笛幼鹿般的杏仁眼,叹道:“人生际遇,便是仙人也未必算得尽。
谁又敢说,守株待兔非智者所为呢?”
孙笛收起笑脸,道:“莫非仙侠也认为,天地间芸芸众生,贫贱生死皆有定数?”
“道门讲求万物归宗,究的是源头、探的是根本。
在我们道门看来,命理飘忽不定,也无多少意义,命理定数之说反为异端了。”
“我明白了,你是说,在你们仙家弟子眼中,众生众物本同源而生,一切际遇,虽有形色之变,根本是从来不变的。
那便难怪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的说法了。”
孙笛叹道,“可是我们活在俗世中,却没有此等洒脱呵。
君不仁、则民苦,夫不仁、则妻苦,亲不仁、则子苦。
百姓劳苦奔波,为的是一日三餐;官吏劳苦奔波,为的是锦绣前程;帝君劳苦奔波,为的是大好河山。